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39、囒 嘚

     

    故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。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。这话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青年导师荀子说的。翻译成现代汉语,大概就是俗话说的所谓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半言六月寒。”

    说话这事情,做得好,可以平步青云、受用不尽。做得不好,立即堕入地狱、万劫不复。尤其在手握生杀大权、一语可定乾坤者面前,说话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

    于是就有了纪晓岚与乾隆之间关于“老头子”的著名段子,并流传得经久不衰。其实,这种民间传说,中国自古不衰。什么“优孟衣冠”、“方朔偷桃”之类。还有一个叫石动筩的人,也可以说说。

    话说南北朝期间,北方也有过一个齐国,史称“北齐”。在齐高帝身边有一个人,名叫石动筩。此人别无他长,就是嘴皮子溜。某日,齐高帝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,对群臣说,我出个谜语你们猜,谜面是“卒律葛答”。大家都说猜不出,齐高帝很有面子。这时,石动筩说,“卒律葛答”,其实就一像声词“刺啦啪嗒”。这是什么声音?是铁锅子里煎饼。齐高帝说,对了,还是这小子聪明,平时我没白疼你。石动筩一激动,回了一句说,大帝啊,我也出个谜,迷面还是“卒律葛答”。皇帝想,这是什么玩艺?石动筩笑了说,还是煎饼。皇帝火了,小子敢调戏我!石动筩不慌不忙说,岂敢,我是趁着你的热锅子,再煎一张。此事见《太平广记》卷二百四十七《石动筩》。

    这叫什么?叫巧舌如簧、叫随机应变、叫机智过人,也叫会说话。关于因不会说话而惹祸的事,相信每个人都碰到过,就不多说了。至于因说话而成笑话的,诸位看官肯定也知道不少。阿Q先生当年神抖抖地告诉众人:“赵大人跟我说话了!”众人问说什么,阿兄说:“他叫我滚!”就是正宗笑话。

    所以,“说话”这事情,在人的一生中应该是一件大事,是一门大学问。既然是大学问,关于“说话”的讲究就很多,对于“说话”的描述也就很多。譬如常州人嫌说话多了,就有一句著名的嫌词,叫“讷说讷话”。

    讷,音:nè。意为语言迟钝,譬如“木讷”。孔子曾经曰过:“敏于行而讷于言。”毛泽东两个女儿曰“李敏”、曰“李讷”,出处即此。常州方言说此人不善言辞曰“讷口”。

    讷说讷话,在常州方言里的意思是废话太多,与“讷口”是反义词。于是,“讷说讷话”的书写,肯定不对。那么,人诘曰:“依你说怎么写?”我说:“佴说佴话。”

    佴:音:èr。《尔雅·释言》的解释为“佴,贰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三》的解释为“佴,次也。”什么叫“贰”?金坛人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里解惑道:“当云副也。” 什么叫“次”?唐朝大学问家李善在《文选注》里释疑道:“佴,次也,若人相次也。”两位先生合起来,意思是,佴,就是副职、就是跟着别人排队的人。

    支持这个结论的有王力、郭锡良。王力先生《古代汉语》注:“佴,次,指罪居李陵之次(依王先谦说)。”郭锡良先生《古代汉语》注:“佴,相次,等于说随后。”两位先生在古汉语研究领域的权威性,我就不多说了。

    一件事情,横说竖说,一句跟一句、跟上几十句,就像一个单位里,一把手后面跟了几十个副职,就像超市买降价鸡蛋,队伍一排出去有两百米。这不是“佴说佴话”,还能叫什么?

    与之相近,常州人嫌人话多,还有一词叫“勒得”。只是书写又不对,貌似应该是“囒嘚”。

    先把“嘚”字说一说。为什么?因为常州方言有“囒三三、叨四四”、“囒到着”之语,意谓嫌人话多。这表明“囒”字可以单独使用。所以,“嘚”字在常州方言中,就是语气词。

    囒,音:lán。古汉语里,与“哰”字合用为“囒哰”。哰:音:láo。“囒哰”的意思为言语烦絮不可解。《玉篇》中解为“囒哰:嗹喽。”《集韵》中解为“囒哰謰喽,言语不解也。”至于“嗹喽”,读作:lián lou。《玉篇》注曰:“嗹喽,多言也。”

    汉代大才子扬雄在其训诂学巨著《方言·卷十》中说:“囒哰、謰喽,拏也。东齐周晋之鄙曰囒哰。囒哰亦通语也。”晋代才子郭璞给他加注曰:“平原人好囒哰也。”从扬雄的话里可以推断,“囒哰”在汉朝时是常用语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闹分家,“囒”字单独过日子了,偶尔找个“嘚”字搭搭手。“哰”字耐不住寂寞,找了个“叨”字结婚,成了“唠叨”,只有在“话唠”一词上,才偶尔出出轨。好在这俩兄弟“江山易改、本性难移”,词语属性均未变化,现在马马虎虎还能认出个模样来。

    需要多说几句的是,常州方言的“佴说佴话”与“囒嘚”,虽然都是嫌人话多,但有一个本质区别——“佴说佴话”仅仅是嫌人话多,“囒嘚”不仅嫌话多,还含有“不好打交道”、“跟他讲不清道理”、“此人麻烦”的意思,如果一定要用古汉语表达,那就叫“囒哰謰喽,言语不解也。”